雅文小说 > 穿越小说 > 大明 > 第六十三回:召集抗大敌全文阅读

王匡胤招人备战强兵的本意就是为了打造自家班底,见卫禽自告奋勇,当然不会拒绝,正好趁机机会看看他的才干如何,说道:“那就有劳卫将军了。”

卫禽转过身,先不理会诸里的民众,而是指挥随他同来的几人在路对面划出了六个区域,每个区域前留下一人,随后来到诸里民的前头。他常来繁阳区,认得诸里的里长,一个接一个地叫出他们的名字,说道:“劳烦带贵里人站去某处。”

被他点到名的“某某”,即他先前留在各片区域前的人,闻声俱皆应道:“这里!”

他们一行八人,骑马持兵,卷土奔来,本已先声夺人,兼之又都是本地有名的轻侠,繁阳亭的里民都认得他们,不敢违拗,聚在一块儿说话的不说话了,彼此怒目相对的不相对了,皆按照他的吩咐,老老实实地跟着本里的里长去各片区域站定。

王匡胤心道:“我示好彼辈,本是图其勇力,倒是没料到他们比各里的里长说话还要管用。”里长虽然带着官身,但里民们与之同居一里、日日相见,见得多了,自然就敬畏不足。况且,各里的里长都是本里人,与大部分的里民们又或有亲戚、或为族人,有道是:“熟不拘礼”,何况亲戚、族人?里民们有时候不太把他们的话当回事儿也是有的。而江禽等人不同,一则是外亭人,二则“威名远著”,里民们难免会有惧怕。一旦惧怕,当然就听话了。

用了没多大功夫,各里的里民都站到了指定位置,不复方才乱哄哄的局面,整齐了许多。

卫禽归来复命:“王将军,各里皆已站好。接下来怎么办?请吩咐。”

当日在许家时,王河面对等人的到来,卫禽的表现最愤怒,甚至拔了刀,王匡胤一直以为他是个莽撞的武夫,此时见他三言两语便将诸里王河等人半晌没做好的事儿做好了,不觉对他刮目相看,心道:“小觑他了。” 他小时即使家境贫穷,却也还是养成了“彬彬行礼”的习惯,对着当时人、当地的土著,他总是保持着一种“客气”,而这种行为,落在别人的眼中就是温文有礼,比如高阳里的里长,就夸奖他是荀氏诸子弟中最有礼貌的人。

但事实上呢?他会尊重长者,他也不会瞧不起操持贱役的人,但他的礼貌,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种态度,一种身为“客人”的自觉而已。他对亭中诸人、对里中诸人、包括对县里的人、以及刚才对江禽、高甲、高丙等人都是如此。不过这会儿,他却带了点诚意,笑对卫禽说道:“卫将军只有手搏第一的雅号么?”

“王将军何意?”卫禽不解。

“我看应该再给你加上一句‘良辅英才’才对!”

卫禽这才知道是在夸他,谦虚说道:“王将军谬赞,愧不敢当。只不过办了一点小事,哪里当得起‘良辅英才’?……请问王将军,底下如何安排?”

“我打算按军中编制,将里民编成一屯,分为各队。”卫禽隐然是许多朋党的头脑,为表示对他们的尊重,王匡胤问他了一句,“你看如何?”

“全听王将军吩咐。”

王匡胤叫了一些将官兄弟,由他们簇拥着,来到对面的里民前边。卫禽没有跟着过去,招呼方才分派出去的六个人回来,站在在舍门口观看。

王匡胤将诸里的里长请过来,和他们商议,先把自家的打算说出,说道:“既然要备战强兵操练,那便不能没有编制。我准备按照去年郑君的做法,把所有的人按照籍贯分成队、伍,再从中挑选首领。诸君以为如何?”

正确的编制应该是按照兵种编制,虽说里民没有骑马的,都是徒步,也即步卒,但步卒也分好几种类别,有弓弩兵、重装步兵、轻装步兵,理应按此分别归类、编为队伍,但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,按此编制,显然是不可能的。因为这毕竟不是正规的军队,而且操练完后,这些里民也不可能住在一块儿,还是要各归本里的。所以,备战强兵的编制关键不在兵种,而在籍贯。

诸里的里长都说道:“正该如此,我等没有意见。”

……

王匡胤决定仿效古代汉朝的最佳军制:最高为“军”,不常设,只在战时设置。其次为“部”,下辖五“曲”。再次为“曲”,下辖两“屯”。再次为“屯”,下辖两“队”。再次为“队”,下辖五“什”。再次为“什”,下辖两“伍”。最小为“伍”,以伍长为长,每伍五个人。

各里人数不一,有如北平里这样三十个人,是整数的;也有如敬老里这样十几个人,不是整数的。按照各里的远近,王匡胤分别将之编在一起,都凑成了整数。较之各里,安定里里民的兵器最好,衣着打扮最好,精神面貌也最好。

王匡胤先一一询问他们的名字、年龄。王河跟在他的身后,他每问一人,王河就记下一人,很快问过来一遍。王匡胤注意到,其中姓史的最多,足有十人之多。此外又有王、周二姓。姓单的最少,只有两三人。很明显,安定里中史姓是最大的宗族,单姓人丁最为微薄。 姓史的都是史巨先的族人,他提议:“同族之间,比较熟悉。为便於训练,王将军何不按姓分什?”王匡胤不想按姓分队。“同族相熟”一点儿没错,但也正因为相熟,如果将他们分成一“什”,被他们抱成了团儿,反而不容易操练。不过,他自有打算,对日后的操练早有了全盘的计划,不在乎眼下暂时的“分什”,所以没有驳史巨先的面子,顺着他的话说道:“史君所言甚是。便按此安排。”

将姓史的抽出来,组成一什。余下多出的组成第二什,不够的兵额由相邻之里出人凑足。因为这两“什”大多来自安定里,故此名之为“安定左什”、“安定右什”。

“右什”皆为史姓,“什长”自然便选了史巨先。“左什”里边王姓最多,占了一半,“什长”由他们自行推选,不出荀贞所料,推举了一个姓卓的。

一“什”两“伍”,伍长亦由他们自己推举。两“什”编好,王匡胤指挥他们横向排成了两队。前秦以左为尊,本朝以右为尊,推举出来的两个“什长”,分别站在队伍的最右边。“伍长”们则站在本伍的最右边。队列不是按高低个头,而是按爵位高低。

爵高者排到右边,爵低者排到左边。大致来说,爵高者通常年纪也大,因为朝廷每次赏赐爵位基本都是面对整个帝国的百姓,年纪大的,受到的赏赐次数多,爵位自然也就高了。

接下来,选择队率,六个人异口同声,说道:“队率之职请王将军指定!”安定里的里长补充说道:“此次备战强兵,亭中牵头。以我的愚见,这队率之职最好由王匡胤将军兼任。”

“我一人,如何兼任两个队率?”北平里的里长苏汇大为不满,批评安定里的里长,说道:“以王将军的身份,岂可屈居队率之职?王将军若做了队率,谁来当屯长?王将军,以我看来,不如由卫禽、王河将军来任此职。”

卫禽、王河在亭中的地位仅次王匡胤,由他们来任“队率”,情理之易。王匡胤故作沉吟,问别的几人,说道:“你们的意见呢?”诸人七嘴八舌,说道:“由卫禽将军、王河将军来当,最好不过!”“本来就应该这样。”“有王将军做屯长,有卫禽将军、王河将军做当队率,咱们县今冬必太平无事了!”王匡胤一笑,问卫禽、王河:“二位可愿?”

在被里长苏汇提起名字的时候,卫禽就面现喜色,虽只是备战的丁壮,不是正规军队,但能管五十来人也是件畅快的事情,他说道:“只恐我能力不足,带不好队。”苏汇摆手说道:“卫将军的勇武咱们全亭皆知,怎可能会带不好队?太过自谦!太过自谦!”

王河执意推辞,说道:“我只是稍会武力,哪里会什么操练兵马,管理将士,还是交给别人来做吧,如果大家不嫌弃,我就暂时担任军中的军师如何?”“大哥愿意担任军师之职,自然是再好不过了”王匡胤大喜,道。 过了一会儿,王匡胤便继续微微思忖,说道:“既然如此,大哥成了军师,另一队的队率不如就由阿褒来做。你们以为如何?”

“阿褒”这个名字一出来,在场诸人神色各异。阿褒原名叫陈褒,阿褒是乡里人对他的称呼。他是王匡胤曾经的一个邻居,仗义无比,少时与王匡胤一般,家境也十分平穷,但还是处处接济王匡胤,王匡胤能够有今日的小小成就,他是绝对不可没落的一位。

几个里长的表情还算正常,王河也没啥意外的样子。卫禽的眉头挑了挑,但也没说什么。几人羡慕地看了看陈褒,多数想成为队率的人都涨红了脸,第一反应是扭脸往堆积在校场的废木堆上看去。

里长们都说:“王将军知人善用。阿褒精明能干,定能将队带好。”

“阿褒,你可愿意?”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