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文小说 > 穿越小说 > 大明 > 第一百五十六回:创办农学院全文阅读

她本女儿身,喜欢两个字万万说不出口,前两句听到郑晓路说喜欢她,只感觉欣喜得飞上了天,听到后面两句,却从云端摔了下来,一颗七巧玲珑心差点摔得粉碎。此时再也顾不得脸面,惨然道:“你又说这等话来气我!若是以前你肯好好和我说一次话,好好和我谈一谈心,不来动手动脚地羞辱我,今天怎么会弄到如此田地。

你说你喜欢我,我何尝不是喜欢你至极。但你曾经下誓言,若是欺辱了我的身子,便要被五雷轰顶,不得好死。我怕害了你的性命,每日里小心提防你突然伸手来乱摸,总需要躲得你远远的。你以为我心中好受么?若是真的害你死掉,不如我先死掉算了……”

她说到这里,已是泣不成声,双肩耸动,大哭不止,只觉伤心欲绝。

郑晓路听了这话,却是大喜,心想原来你几度寻死,却是想用自己的性命来保全我,他高兴得就如初恋告白终得成功一般,一个翻身也坐了起来,伸手就想去抱郑佳怡,道:“那誓言怎算得数,我不过随口说说,若是为了那个,你不必放在心上啊。”

郑佳怡见他来抱,大羞,也是大急,侧身闪开道:“誓言怎么是随口说说?举头三尺就有神明,你当是儿戏,神明却不会当你是儿戏。你莫来碰我!”正巧此时窗外一声轻雷,下起大雨来,雨声绵密,尽数打在屋檐上。

“你看,神明在提醒你了,你需自重。”郑佳怡急道。郑晓路以退为进,假意道:“你还是不喜欢我,不想和我亲热,故意找的这个借口,以后好以清白之身改嫁别人。”

这句本是玩笑,不料郑佳怡却斩钉截铁地道:“我即已嫁给你,便是你的人,生同巢,死同穴,郑佳怡若是有改嫁之心,定也受那五雷轰顶,不得好死。”郑晓路又向床上一躺道:“还记得我们坐马车来成都的路上吗?我睡着了,你跌进我怀里来!”

郑佳怡脸色一红,轻轻嗯了一声算是记得。郑晓路笑道:“那次我没被五雷轰顶呐!”

郑佳怡羞喜道:“那次是我自己扑你进怀里,不是你主动来碰我,自然不算。”

郑晓路见她上钩,心中大乐,道:“那么,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嘛……哎呀,你干嘛用这种母狼一样的眼神看着我,我是正经人,你可不要对我乱来!”话音刚落,想明白了的郑佳怡已经狠狠地扑到他身上,全身重量,压上他胸膛。

一张口,咬住他的肩头。恨恨地道:“你怎么不早一点想到这个,那我就不用躲得你远远的了。你莫乱动,手脚都给我老老实实的,不然我立即从你身上躲开。”

不动,郑晓路当然不动,傻了才动。绣帐里两条人影终于合为了一体,不过郑晓路的影子连一根手指也没动弹,过了许久许久,才安静了下来。

这个冬天很冷,妖风打着旋儿,在成都城里肆虐。四川盆地虽然在西南方,比起北方来说暖和得多,但寒冬腊月时节,街道上也冷冷清清的,没有几个人影。就连成都知府衙门此时也冷冷清清的,就像一座被忘记的庙宇。

成都知府徐申懋坐在知府衙门大堂上,两条眉毛都快扭成一条了,他今年四十有三,已开始进入不惑之年,虽然已经官居四品知府,但文人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入阁拜相,所以他还不太满意。他旁边站着个师爷,名叫王兴辰,乃是他的得力手下,现在正向他报告今年的税赋收入。

“今年的税收仍然非常不妙!”那师爷王兴辰摇头晃脑地道:“苗、回、藏三族土司仍然对税赋多有拖久,而七乡八县,多有不上税者,派人索拿来问,只说田里没这么多收成。这些刁民,如是索拿了他,他倒好在牢里吃牢饭。若是放他在外,他又不肯交税,实在让人非常头痛。”

徐申懋挥了挥手,怒道:“这些破事年年都一样,有什么好报告的?就没点好消息说来听听?”

王兴辰脑袋一缩,怕惹了知府老爷不高兴,赶紧捡好听的报告道:“长滩湖边七八个村子,今年上交的税赋却十分充足,尤其以郑家村为最,便只是这个村子交的税,便可抵普通十来个村庄。”

徐申懋精神一振,骂道:“看,那些刁民还说今年收成不好,郑家村又怎么好了?便是诸多借口,不肯交税,害我的政绩年年都是平平。这般拖沓下去,不知道哪一年才能积功升迁,难不成要我做一辈子的四品知府!你且说说,这郑家村究竟是怎么回事?”

王兴辰见知府大人问起,便立即眉飞色舞地道:“听那蒲江县令报来,郑家村里有一大户郑氏,祖上曾出过一名六品翰林院侍读,算是上是:“小小六品,算得甚么,你捡重点的说,旁的莫提。”

“那郑氏在今年春天遭了一劫,郑氏独子险些落水淹死,幸有家中长工拼命救起,但这长工却死了。没等丧,这长工突然又活转,郑氏便将他收入家门,成了郑家义子。没过几天,郑家后院突然出现一口火井。”王兴辰说到这里,便拿眼睛拼命瞅徐申懋。徐申懋自然会意,奇道:“火井现世,必有贤人出,难道这个贤人就出在郑家?”

王兴辰赶紧跟道:“老爷英明,一算就中。这个被淹死后复生的长工,自被郑家收为义子之后,突然自称在地府里被阎王爷传了神技,没过几日就用百条鲤鱼孵化出上百万鱼苗,贱价卖与乡邻。过得几日,又传乡民网箱养鱼之法;又传稻田养鱼之法;接着又研制出奇怪鱼食,鱼儿吃了那鱼食便即疯长,普通的鲤鱼三斤重,吃了那鱼食的鲤鱼,却条条过五斤。”

徐申懋一听,倒抽一口凉气,低声道:“如此厉害?难不成真是阎王爷的旨意?”

王兴辰笑道:“此时蒲江县早已传开,阎王爷托此人传技世间,救民于水火之中。”徐申懋心念一转,道:“那这么说来,郑家村的税赋交得充足,便是此人之功了?”

王兴辰道:“理应如此了,据传秋收时四川总兵官秦将军带兵经过郑家村,一万六千士兵的吃食,这郑家都供应得出来,端的是无比厉害。据说秦将军回了石柱,立即命辖下的土家族人都按新法养鱼,怕是来年石柱也要大丰收了。”

徐申懋心中大动,喜道:“那你还不快快去找此人,要他把妙法广传本府百姓,来年税赋交得充足,本府也好搏些官声,挣些功绩。”

不料王兴辰脸色一苦,便道:“这郑家在秋收之后,突然搬了家,一时半会,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,却叫小人如何寻找?”

徐申懋大怒,一脚踢在王兴辰屁股上,骂道:“你怎么当师爷的?要你何用,快快去给我把郑氏找来,如果找不到,你就别回来见我。”

王兴辰苦着脸,从知府衙门里走了出来,心情极差,一路直怪自己多嘴多舌,把这郑家捧这么高做什么,这下害自己摊了个苦差。这时代,找人哪这么容易?王兴辰刚出门,就见门口站了一个年轻人,一身黑色衣服,剑眉星目,神彩飞扬,一看就是有钱的主。他双手捧着个盒子,正在向门口的衙役说道:“这位大哥,在下川西郑氏,有要事求见知府大人,这是在下的拜盒,麻烦你把这盒子送进去,帮在下通传一声。”

那衙役却甚不耐烦,道:“知府老爷正与师爷商议政务,哪有时间见你。你且先回吧,改日再来。”

王兴辰一听“川西郑氏”,不由大喜,一个箭步窜了过来,一把抓住这黑衣人的肩膀,急声问道:“川西郑氏,可是长滩湖郑家村的郑氏?”

黑衣人笑道:“正是,在下郑晓路,乃是郑氏长子。有要事求见知府大人,不知这位先生如何称呼?可否帮忙则个?”王兴辰大喜,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兴奋之下,一把抓着郑晓路的手,向衙门里拖去,边走边叫道:“快来快来,知府大人正要见你。”

知府大堂里,徐申懋接过那个盒子,只觉得入手沉重,怕不止三十斤重,心中奇怪,这什么东西这么重,便将那盒盖微微打开,一看,里面全是银锭,排放得整整齐齐。徐申懋大惊,赶紧将盒子盖好,这当堂收贿,如果被人掀了出去,于官声乃是大碍。

正想将盒子退回,突地一想,一斤等于十六两,这过三十斤重的白银,只怕就是个五百两的整数。明朝官员俸禄不高,徐申懋堂堂四品知府,一个月的俸禄才只有二十四石大米,折算成白银也就五十两不到,这也亏了是在天启年间,要是换成前几年米价还没上涨,二十四石大米也就只值三十两白银不到。这五百两银子的拜盒放在面前,如何不动心?要他退了回去,自然万分不舍。

徐申懋心想,这银子我且不退,听听他来见我究竟是什么事情,若是作奸犯科,我自然退了银子,若是没什么紧要的事,我便收了这银子也不算什么。

心里计较了一番,便摆出个*的表情,肃容道:“郑氏,你有什么话说,便讲与本官知晓。”

郑晓路心里嘿嘿一笑,你这知府倒是有趣,接过银子之后,这话说得软不拉几的,虽然摆了个庄重样子,但是眉毛眼睛都在笑,我这事情,基本上是成了。

于是笑道:“知府大人,在下年前得仙人传授,学了一身经济之道,仙人日日告戒,要我将这妙法传与天下众生,解了众生之苦。在下本在郑家村,但那村里地广人稀,在下虽然竭力传授,但能习得仙人妙法者也不过区区百人。于是举家搬到了成都府来,欲开设一个农学院,将这仙人妙法广传众生,这事情颇为莽撞,因此特来求知府大人恩准。”

徐申懋一听,心中已是大喜,这家伙的想法,岂不是正好与本官不谋而合,我本来就要去找他来教那些农民,现在他主动要来教,那真是再好不过。不过这当官之人,都有些城府,虽然千肯万肯了,但还是要作作态的,徐申懋假装沉吟道:“这事怕有些不妥,自古有书院、琴院、棋院,却没听说过什么农学院。那些下里巴人,家里又没几个钱,哪有兴趣来你的农学院上课。”

郑晓路一听他语气松动,便知有戏,笑道:“我这农学院不收学费,任由他们来学,学成之后,参加我举办的农学考试,如果考中,我还会附送他们一两银子。这等好事,乡民们自然愿意。”

徐申懋一听还有这种好事,心里就有些不信了,便道:“这……你可不是诓骗本官吧?”郑晓路道:“在下哪敢欺骗大人,不怕吃牢饭么?大人只需帮我个小忙,向各州各县出公文,将此事宣扬得人人知晓便可,稍后还有大礼相送。”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