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文小说 > 穿越小说 > 原始人生 > 第一章 种地难全文阅读

距离春祭的时间已经不多了,所以远行队伍的族人们匆匆收拾了行装,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出发。所有的族人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,前来给远行队伍送行,部落门口的空地上,热闹非凡。

上次长山带领的远行队伍还是以石器为主,可这次远行队伍的使命重大,携带的东西也多,所以队伍成员的武装时分的精良。

十几个族人,加上三十多个奴隶,每人一把青铜长矛,一面铜盾,四根铜标枪,外加一壶铜箭,这是标准配置。另外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,也会尽量满足。而那十几个族人,更是每人一套青铜铠甲,穿在衣服里面,昼夜不得离身。

五十多人的队伍,押着六辆架子车。一辆车上装的是重达千斤的圣火图腾青铜鼎,一辆车上装的全都是琉璃制品,每一件琉璃制品都有一个配套的精美木匣。其他的三辆车,则全是青铜制品,什么刀枪剑戟,锅碗瓢盆,铜针铜镜青铜灯等等等等,把剑庐出品的东西几乎给搬了个精光。可以说,半坡豚为了换回图腾使用权,已经倾家荡产了。

唐歌心疼的直撮牙花子,一个劲的盘算着这些东西若是交给二虎沟的老镰,到底能换来多少东西。等算清楚之后,唐歌差点犯了心肌梗塞,就这族人们还一个劲的跟老黑交代着,东西不够的话赶紧让人捎信儿回来,这边再派人给他们送。

小娅骑在一匹光背马上,意气风发的朝他老公挥挥手,没有一点即将分离的伤感,弄得原本有些忧伤的小东好不尴尬。另一边,长山和雪儿抱在一起,耳鬓厮磨的,也不知在说什么情话,这大庭广众的,也不嫌害臊。

见时候不早了,胖巫便让人点燃了篝火,亲自为远行的族人祈福,照例一番上蹿下跳之后,远行队伍在族人期盼的眼神中出发了。

远行队伍走了之后,整个部落的气氛都变了。族人们开始变得闷闷不乐,患得患失,还养成了在部落口眺望远方的习惯。唐歌虽不在此列,但也颇受影响。

在这种怪异的氛围中,唐歌终于迎来了他在原始社会的第一个春天。

春暖花开时的荒原,是最漂亮的。各种树木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竞相吐绿,早熟的果蔬则开出万紫千红的鲜花,站在部落的最高处,一眼望去,天地间红的白的,黄的蓝的,紫的绿的,锦簇一片,葳蕤的枝叶映衬其间,如同一片铺天盖地的柔软地毯。这种美景,只需看上一眼,就能让人憋闷了一整个冬天的浊气一扫而空,似乎整个人都随着着欣欣向荣的万物,变得潮气蓬勃,神清气爽了。

原本,每年的春天,半坡豚同样会有一场春祭。可如今有希望迎回圣火图腾,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随便点一堆篝火应付了事,于是春祭的日子便一拖再拖,最后决定,不管远行队伍的使命能不能达cd要等他们回来之后,春祭才能举行。

唐歌对鬼神的事漠不关心,他有自己的信仰,所以在他看来,其他所有的祭拜行为,都是迷信的,愚昧的。虽然说起来很矛盾,但这却是事实。上辈子他生活的那个世界,所有的教派,对待其他信仰的人都是这种态度。

春天,是播种的季节。从雪融之时,唐歌便督促着奴隶们把开荒出来的土地翻耕了一遍又一遍。如今,那些土地上别说杂草了,连大一点的石块都找不到。

唐歌之所以对种植农作物如此上心,为的还是他那个宏伟的计划:建一座城,让所有他喜欢的人,快乐的生活在其中。

唐歌的计划难度很大,最基本的一点:想要建城,就需要大量的劳力。以半坡豚的财力来说,购买海量的奴隶是一件很轻松的事。真正的难点则是食物的供应。

荒原上,农业十分的落后,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农业的存在。食物的供应靠的是采集和狩猎,这样一来,部落的人口便被土地的产出限制死了,这也是即便牛头和河阳这些荒原上的老牌大部落,也只有可怜的四五百人的原因。

想要人口很好办,中州那边多的是奴隶,可人口有了,食物难觅,没有充足的食物供应,即便买回来再多的人口,也没有任何意义。

在唐歌看来,荒原上肥沃的原始土壤,便是取之不尽的食物之源。荒原之大,如果能全部开发出来,估计几百万人都填不满,可现如今,整片荒原加起来,估计也不足万人,就这么点人,还要因为那点可怜的产出,你争我抢,征战不休。这就是鼠目寸光,愚昧无知的直接体现。

如果半坡豚能够率先走进农牧社会的话,便能掌握大量的食物资源,相对应的,人口也必然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。到了那时候,要人有人,要钱有钱,要粮有粮,整片荒原,还不都是半坡豚说了算。什么河阳,什么牛头,估计都不够半坡豚一个指头捻的。更可况,农作物作为细粮,更容易被人吸收消化,对人的健康,甚至寿命都助益很大,哪怕只是为了族人和自己的健康着想,种植作物也必须提上日程。

如今,半坡豚总算做到不差钱的地步了。可以说,只要是市面上流通的,有价格的东西,有多少,半坡豚就能买多少。可让唐歌苦恼的是,市面上根本没有那么多物资拱他们购买。就拿粮食来说,半坡豚开荒出了很多很多的土地,但种子却远远不够用。

拿小麦来说,按唐歌的经验,一亩小麦,精量播种的话,只需要二十斤种子,如果种的太密集,反倒会影响产量,还容易出现倒伏、病虫害等现象。但播种的太少,又容易出现缺苗断垅,照样会影响小麦的成长。在这方面,唐歌可谓经验丰富,甩上原始人十条街也不止。

一亩地要用二十斤麦种,一百亩地就是两千斤,一百亩地甚至一千亩地,以半坡豚的人力都能轻轻松松的平整出来,可是麦种,却无处找寻。半坡豚在集市上,两次把远行商队的粮食全部包圆,也不过才买了一千多斤而已,就这还是形形色色,各种各样的粮食都有。如今省吃俭用,也只剩下一千斤多点的粮食作为种子储备了。这点东西放在半坡豚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,根本就不够瞧得。

所谓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还以小麦为例,冬播一亩地,在不缺水,不缺肥,无虫害的情况下,亩产大概在一千斤左右。如果土地墒情不好,肥力低的地方,产量则在五百斤到八百斤之间,春播的收成要比冬播的低一点,这还是唐歌上辈子种植精选优良麦种的数据。

如今开荒出来的土地,地力很足,荒原上的原始土壤几乎不用考虑施肥的事,灌溉方面也不成问题,但麦种却不太好,这会直接影响到收成,折中一下的话,唐歌估计一亩麦子产量大概在四百到五百斤。收成是麦种的二十五倍。

半坡豚有麦种三百多斤,今年春天全部种下,最后的收成也不过七千斤左右,半坡豚的一千多斤种子全部种下,收成大概有两万斤粮食,这还是在种植时精心护理,而且种植方面无误的情况下,乐观的估计。

两万斤粮食,说起来不少,可如果以部落现在的人口基数,主食只吃粮食作物,也只够半年消耗的。唐歌想要筑城,就需要大量的人手,这些人的食物来源依靠打猎和采集是不现实的,唐歌唯一能想到的办法,只有种植。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,想要筑城,但是粮食一项,就需要两到三年的准备时间,方能达到供应大量人口的规模,对唐歌来说,两三年的时间,太久了。

好在他曾嘱托过二虎沟远行商队的老镰,拜托他进购大批量的粮食、牲口、盐巴等,如今,只能寄希望于老镰的商队能及时赶到,不要误了春耕。老镰的商队虽然还没有消息,但开荒整地的运动却没有停止,毕竟,有备才能无患嘛。

对于唐歌占用大量人口开荒的事,族人们倒是没什么意见,虽然大部分人对唐歌所说的,不用打猎采集,每天在家门口伺弄伺弄土地就有吃不完的食物的说法将信将疑,但唐歌弄出来的新奇事物已经不少,到现在为止,也没有见他出错过,族人们也就由着他折腾,到时候看结果就行了。反正,以半坡豚的实力,也能折腾的起。

这年头通信和交通,几乎是不存在的,所以远行队伍走了之后,就一直没有消息。族人们虽然忧心不已,但日子还是要过的。很快,即将再一次月圆,这一年的第一次集市,也要开始了。

唐歌心急粮种的事,早早的就带人等在了和二虎沟商队约定好的地方。这次集市二虎沟的老镰能不能来还不能确定,但是唐歌还是决定带人在这里等着。俗话说得好,人误地一天,地误人一年,播种的事一点都耽误不得,如果老镰到了,他会第一时间让人把粮种送回去,立刻开始播种。此时尚为初春,播种还不耽误,如果再晚一点,一些生长期过长的作物可就种不上了。

ps:第一卷终于结束了,出第二卷开始,主角将开始新的生活,而作何也终于可以不用那么辛苦的每天核对章节数了。另外,最近因为工作繁重,格外辛苦,捎带着,连写作灵感都没了。昨天原本一肚子火,想着晚上不更新了,可不更新的话,实在对不住大伙的收藏。这本书的读者虽然很少,但作者一直都是认真的写作,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报答大家。所以想了又想,后来还是硬着头皮码了一章,也使出了浑身的解数,才没把心情带到文字里。等终于码好了才发现,家里断网。。。。无奈之下只能今天带着电脑来工作时发出来。最近可能是太辛苦,心情一直很暴躁,非常易怒,写作异常困难,但不管怎么样,我都会尽量吧这本书写完。最后,再次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作者的支持,作者在这里给您鞠躬了。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