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文小说 > 穿越小说 > 大汉龙骑 > 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徐州之战(93)全文阅读

文丑和高览虽然没有给出准确的时间,但是大家都清楚,今年差不多就能开启对徐州的大战,这可不仅仅只是为颜良报仇,也不是为了挽回颜面,而是要彻底击败刘澜,这样的大战,不可能太急,需要耐心等待,好在部队早早就在平原集结,而粮食和物资其实早已准备差不多,现在冀州已经开始调集民夫前来平原,只要徐州一旦有机会出现,那么数十万大军就会渡过黄河,朝徐州而去。

虽然有些话文丑不可能说得那么明白,但大家心里都明白,其实原本他们要在幽州休整最少半年时间,结果不到两个月就得到命令率军南下就知晓这一天不会太远,最大的疑问,最多只是攻打刘澜还是曹操。

现在答案揭晓,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刘澜咎由自取,如果颜良不死,这个时间会无限延后,可惜这样的部署被打乱了,部队提前进入战备状态,虽然有颜良在青州遭受重挫,可对他们来说,这样的失败,虽然不是必然,但毕竟不是他们的真正实力,因为冀州军的主力,并没有南下青州。

可以说颜良如果在青州不动的话,那么绝对会没有任何危险,但是他选择了铤而走险,最后才落了个兵败身亡的结局。

而对于文丑来说,他们如果一旦出兵,其实并不是第四次徐州之战,在他心中,这应该是第三次徐州之战的一次延续,第三次徐州之战,虽然颜良败了,战死沙场,但他们还没有输,也不会认输!

而刘澜其实一直有所关心,冀州与袁绍会做何反应,其实关羽杀颜良是他最不愿见到的结果,让形式一下子变得无比被动,可这就是战场,有些时候根本就无法左右,如同行驶在车辙上的马车,只能顺着车辙向前。

他改变不了,所以就必须要做好准备,颜良死了,那么袁绍如果要报复的话,接下来会是谁带兵来呢,袁绍本人吗?这个可能很大,毕竟冀州再次杀来,很可能就是官渡之战的提前上演,这么大规模的一场战役,袁绍自然会亲自率军出征。

但也有可能,袁绍会控制战争规模,又或者说他有一定的把握,就算主力到了徐州,战争的规模也不会太大,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,袁绍很有可能会选择委任大将率军而来,而放眼冀州内部,能有这个资格的,也就那么几人,淳于琼、文丑和高览。

淳于琼算得上是成名多时了,早年同袁绍曹操同为西园八校尉,有一定的军事素养,不过这人嗜酒,和张飞一样,清醒的时候能打胜仗,但喝醉的时候也能误事,是把双刃剑,如果他到了青州,那么这一仗反倒容易了。

而文丑的话,有勇无谋,青州之战时与他有过正面交手,不值得一提,当然如果他率领大军前来的话,数量庞大的部队是能够把这样的不足降到最低,但同样他的能力是否撑得起指挥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人,到时候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
另一人无疑就是河北四庭柱的最后一人高览了,其实对于他刘澜知晓不多,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照过面,他的能力如何不太清楚,但显然这个人应该不会是文丑颜良这样的将领,如果指挥部队的才华平庸一些,也不会有什么危险,怕就怕又是一个被低估的历史名将,如果他和麴义不相上下,那么这一战最大的威胁无疑就是他了。

对刘澜来说,上中下三人,巴不得淳于琼和文丑领兵而来,不过这更像是一种奢望,袁绍这一回不会轻举妄动,可如果动,那一定是万事俱备,最少也要有七八成把握才敢过来,可想而知,这一回,就算是文丑淳于琼来了,这一仗必然也没那么轻松。

吃一堑长一智,别说是袁绍了,换给任何一人,依然吃了这么多亏了,还不管不顾那才是无脑的表现。

而袁绍显然不是傻子,他会从中做出权衡,这一次必然会顾及到一切,哪怕是一石粮,一名农夫,不做到万无一失,谁劝他都不会出兵,到时候袁绍一来,麻烦可就大了。

刘澜让出青州的目的是什么?无外乎就是想借着讨好袁绍的机会,让历史重演,促使袁绍和曹操开战,引出官渡之战来,他好安心的发展江东,然后再趁机坐收渔翁之利,但现在看来,他的计划算是破灭了,人家要来跟他开启徐州之战了,那么危险就必须要想到。

尤其是粮草供应的问题,眼瞅着就要到秋天了,青州的粮食白白送给了袁绍,一下子他的粮草收入就减少了一大半,再加上还要支援辽东,剩下来坚持战事,这一仗越往后拖,可以说对他的情况越不妙,甚至还会变糟。

本来这些年常年征战,府库就快见底,再加上前年的蝗灾,徐州的家底是越来越少,如果能给他几年时间缓一缓,这样的困境会渡过,可是算上现在的三场徐州大战,却把他耗的干干净净,现在别说存粮了,就差砸锅卖铁了。

当然,这话虽然有些夸张成分,但是情况是真的不太妙,虽然迁徙了很多百姓南下秣陵,可想在今年就补齐亏空,哪有那么容易啊,这土地是有成熟期的,不可能刚开垦出来,就能获得大丰收,没个三五年,想都不要想。

这样的困境也促使着刘澜想要尽快结束徐州之战,但有些事情不是他想就能如何,就好像曹操,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你大兵压境,就待在丰县,你说他是改不改派兵进攻?只要一进攻,袁绍那里肯定出兵,想都不用想,他可有百分百确定,袁绍现在就等着这个机会呢。

道理很简单,袁绍如果自己来,那么他是犯含糊的,因为这样一场大战,他的胜算能有多大,五成还是六成?就算是六成,这一仗他都不敢冒险,可是如果他们与曹操开战,不管是胜负还是僵持,再出兵,那么最少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两成百把,这个时候再来,取胜那还不简单?

袁绍的算盘打的很响,而且,他故意袁绍绝不会敢在秋收之后出兵,而会在秋收前,到那个时候,甚至连粮草都省了,直接以战养战,之前担心后勤保障,现在不必了,徐州麦田里的粮食就是他们的军资。

以战养战这种情况太普遍了,几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就是所有将领最乐意用的方式,不仅仅能够解决资金的粮食问题,更关键的一点是可要削弱你的对手,试想,本来是徐州军的粮食结果成了他们的军资,那么徐州军就得从屯粮点调拨粮食,甚至是从后方押运,这就给了他们击败刘澜的机会。

要解决这个问题,其实很简单,就是提前抢收,虽然会使得收成减少,但总比资助了敌人强吧,不过现在还不急,毕竟还是夏天,离秋天尚早,等冀州军出兵了或是到了青州了,再抢收粮草就是了,当然这道命令得提前下达,不然到时候接受命令的消息有快有慢,反而容易为敌军所趁。

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局限性,通讯方式只能靠文字传书,而关键是交通工具只有马,用信鸽又因为局限性不可能在纸条上写太多内容,所以只能提前几个月让各地的郡守心里有个数,而他们一早能够准备,那么冀州军就算来了,也不会有任何收获。

这几个月,其实能做的很多,虽然刘澜不会在徐州坚壁清野,但也会把百姓都收拢到县城之中,地可以丢,但是人口不行,也许现在很多的诸侯对于人口还不那么重视,但曹操和刘澜肯定不会这样想。

尤其是曹操,当然刘澜也一样,似他如今打算在秣陵大搞商业城镇,那么农业就必须得到保证,可这个时候土地产量有限,必须要以数量来提高产量,那么人口就变得格外重要,当然这也是因为如今人口因为大战过后的原因缺口大,还没有饱和,如果饱和了,刘澜又要该愁其他方面的事情了。

但就现在来说,人口,更多的自耕农才是关键,他终于能够体会一把古代帝王为何那么重视自耕农的原因了,因为只有从他们身上,才能得到支持整个王朝的钱粮。

2811

而将相百官对于自耕农也许不会那么感冒,但是他们却对土地感兴趣,因为他们的食邑是无须向朝廷缴税的,所得皆为自己所有,最后当王朝濒临崩溃之时,会发现税收根本无法支撑王朝正常的运转。

因为有太多土地无须缴税,刘澜要改变这样的局面,封赏将不再包括土地,当然这是后话,而且到时候一旦施行可能会引起庞大的反弹,但是刘澜却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解决这些麻烦。

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土地的问题,这是老调重弹了,关键还是要看商业与工业的发展,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土地从粗犷式的生产变为精细化,要不断提高粮食产量,而且还要寻找替代五谷的更多种类口粮。

那远在美洲的土豆红薯与玉米,是刘澜最迫切想要的农作物,如果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再把这样高产量的农作物引进来,想象一下,到时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。

不过要到美洲,必须要提高可以出海的船只,船只不仅仅只能在近海航行,还要跨洋,现在的条件很难办到,但是兵械厂分离出来的造船厂,正在努力,这一天他相信不会太遥远,粮食问题他更相信迟早有一天可以变为现实。

甚至刘澜一度在医校之后生出建立农校的想法,让学子去学习提高产量的方法,同时更要掌握提高产量的农具以及可以替代耕牛的机器。

当然机器有些痴心妄想了,可如果真能研制出来呢?毕竟没有尝试过的东西,他未必不存在。

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东西,只有试过才知道。欧冶坚如此的兵械厂可以说规模越来越庞大,背靠马鞍山的于潜县外,采石采木采碳等都没有问题,甚至因为规模越来越大,刘澜一度考虑以兵械厂为基修筑一座县城,不用太大,全是兵械厂各个部门,可以让工人们把家属接过去,这样一来,工人们也就算有了安顿,而且因为靠近秣陵,商业行为也不用担心,可以说刘澜已经把后续的一切都已经妥善安置好了。

甚至他都打算秣陵城内的所有工坊也可以不去考虑了,都搬迁到于潜县,这样一来,于潜县就和兵械厂相呼应,成为秣陵城的两座卫城。

这样的壮举,绝对只有刘澜这样的后世人才能想到,虽然只是对徐庶提了一下,让他转告欧冶坚,但还是让给徐庶惊为天人,以往听说的卫城,无外乎是军事护卫,就好像雒阳城的虎牢关,长安城的潼关那样,是以军事为目的的,可刘澜要在秣陵设立的卫城,却是让这两座县城承担起了一些秣陵所没有的部门。

就好像工坊,这里面可不仅仅只是冶铁一项,还有陶瓷、纺织甚至是玉器、虽然现在的生产模式受到科技限制,所能生产的物品种类十分有限,就连衣衫,也只是购买丝绸桑麻来自己制作,但是糜竺的成衣店已经开启,背靠着纺织厂,利润很大,当然现在还没多少人能接受这样的购衣观念,可刘澜相信迟早有一天会扭转的。

现在的关键,其实就等着开工了,不过就如刘澜所说,他现在连部队都要砸锅卖铁了,哪还有什么资格再设新城,现在别说是于潜和兵械厂建城了,就连秣陵的扩建计划都不得不被迫暂停了。

所以想要建城,首先也得是先等秣陵新城建设起来再说,然后才会是于潜和兵械厂,而且刘澜又不拉徭役,都是甄豫雇佣民夫,工程量大,人少,反正秣陵城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建成。